近期,网红餐饮品牌麻六记因其酸辣粉产品出现霉变问题陷入舆论风暴。从多地消费者集中投诉到连锁超市紧急下架,从代工厂率先致歉到品牌方姗姗来迟的回应,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代工模式固有的品控风险,更凸显了品牌方在责任担当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上的严重缺位。
图源:社交平台
迟来的道歉与隐秘的“封口”协议
7月中下旬起,深圳、上海、宁波等地消费者陆续在社交平台爆料,称在开市客(Costco)等渠道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严重发霉、散发出刺鼻异味,部分消费者甚至出现喉咙不适症状。
事件发酵近一周后,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宽食品”)于7月27日率先发布声明,确认问题集中在2025-08-14、18日生产的270克规格批次产品,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目前,这两个批次产品的全面召回工作正在进行中。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方,麻六记的官方回应却迟至7月28日下午才发布。麻六记在声明中向消费者道歉,并称公司已在产品生产所在地启动召回程序,并正积极与相关消费者沟通,全力推进退货及妥善的补偿方案,力求最大程度保障客户的权益。
图源:麻六记声明文件
而在此前沉默的数日内,麻六记并非“无所作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维权消费者透露,品牌方私下联系他们提出《和解协议》,承诺赔偿1000元,但要求删除相关的食安投诉帖文。
张兰言论“打脸”,网红品牌“代工依赖”风险凸显
回顾麻六记的发展历程,其快速崛起离不开流量加持。
自2020年成立以来,依托创始人汪小菲及其母亲张兰的流量效应,迅速成为网红川菜品牌,其中速食业务是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2022年11月,汪小菲发微博隔空与前妻大S“开战”,引发网友热议,随即推动麻六记酸辣粉销量暴涨。汪小菲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线上业务营收为线下门店的3到5倍。作为“头牌”产品的酸辣粉,于2025年1月成功入驻开市客,进一步扩大渠道。
然而,麻六记营收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对代工模式的深度依赖。除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外,其牛肉辣酱、小旺肠、辣条锅巴等产品也均由不同代工厂生产。尽管张兰曾宣称代工厂“材料、秘方和工人都是我们的”,但此次“霉变门”清晰暴露出品牌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掌控与有效监督之间存在巨大真空。
根据阿宽食品递交的上市申请书和财报,阿宽食品自2022年起成为麻六记第一大客户,采购金额从2022年的5034.51万元增至2024年的2.0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采购额增幅则从2023年的245.65%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的15.52%。
在增长放缓的压力下,代工厂存在压缩品控成本的潜在动机,而麻六记未能有效把控这一风险。消费者投诉显示,粉饼发霉问题并非仅限于声明中的两个批次。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2025年1月至6月间,多名消费者反馈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在保质期内出现霉变,甚至发现蟑螂和小虫。另有消费者投诉在麻六记凉面中发现头发。多位投诉者表示,在提供相关证明后,客服仅同意退款而拒绝赔偿,未给出满意解决方案。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条发生于2024年的相关投诉至今仍显示为“处理中”。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此外,抖音官方商城招牌酸辣粉的差评高达6857条,问题涉及“碗边红油印”、“面饼有头发”等多种品控缺陷。
这些积压的投诉和大量差评暗示麻六记的品控问题长期存在,而品牌内部的风险预警、消费者反馈与售后服务机制均存在梗阻。
品控不过关,麻六记产品却溢价超200%
代工模式下的品控隐患,与麻六记产品的高溢价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羊城晚报报道,麻六记酸辣粉(201g桶装)售价最高达12.9元/桶。而同样由阿宽食品代工生产的李子柒品牌同类产品(103g)售价约4.9元/桶,阿宽食品自有品牌鲜粉酸辣粉(198g)价格则低至约4元/桶。对比之下,麻六记产品的溢价率超过200%。
线上价格同样显示显著差距:218g的阿宽酸辣粉优惠后约31.9元/6桶(约5.32元/桶),而麻六记256g酸辣粉优惠后为54.9元/6桶(约9.15元/桶)。
消费者支付了远高于同源产品的价格,理应获得更可靠的品质保障,现实却令人失望。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除发霉问题外,“阿宽面皮发现有蛆”、“新疆炒米粉发霉变质”等针对阿宽食品或其代工产品的投诉频发。商家处理方式常以“仅退款”敷衍消费者,拒绝按《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进行赔付。有消费者反映,其于2025-08-14购入两袋阿宽面皮,6月11日发现一袋有虫后联系客服仅获一包退款,6月23日发现剩余产品均有虫或蛆,客服仍只愿退款不愿依法赔偿,品牌方甚至要求线下见面解决。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阿宽食品“增收不增利”,曾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作为麻六记的核心代工厂,阿宽食品不仅拥有“阿宽”、“白家陈记”等自有品牌,更承接了三只松鼠、百草味、李子柒等众多一线网红品牌的代工订单。2024年,其对麻六记的销售额达2.01亿元,占其年度总营收的14.77%,足见双方绑定之深。
乘2020年“宅经济”东风,阿宽食品营收曾大增75.89%,净利润飙升222.49%,吸引高瓴、茅台建信基金等明星资本入局。但风口过后,增长神话迅速褪色。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其营收增速从双位数骤降至个位数,2024年仅录得4.72%。净利润波动更为剧烈,2023年大幅下滑26.80%,2024年同比下降6.79%,盈利稳定性已明显承压。
业绩乏力的背后,是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为网红品牌代工虽带来规模增长,却严重挤压利润空间。2023年阿宽食品毛利率仅26.88%,2024年微升至28.18%,显著低于康师傅、统一等头部品牌30%以上的水平。在激烈竞争中,代工业务议价能力薄弱,使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更严峻的是,阿宽食品超60%的收入依赖抖音、天猫等线上平台,渠道高度集中,抗风险能力脆弱。叠加其上市折戟与资本对赌压力,经营困境加剧。
2020年启动上市辅导后,原计划冲刺深交所主板,却于2023年底主动撤回申请,核心原因是2023年扣非净利润不足5000万元,未达主板门槛。2024年11月转挂新三板后,其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北交所上市申请受理,否则实际控制人将面临股份回购压力。为此,公司于2024年斥资1.34亿元回购C轮股份,此举无疑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谁来为代工失控买单?
白家阿宽作为多品牌代工的核心节点,其质量内控的严重纰漏是此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道歉与召回仅为应急之举,关键在于能否痛定思痛,系统性重建品控体系。剖析其根源,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阿宽食品在规模扩张冲动与品质保障之间长期失衡的结果。面对营收增速骤降、利润波动加剧以及上市对赌的多重高压,这位“隐形冠军”未能守住品控生命线。
麻六记虽在声明中承诺强化供应链管理、驻厂监督与风险预警,但其危机应对的实质,即“前期沉默推诿、后期试图以‘封口’协议灭火”,已暴露出其将责任转嫁的本质。作为直面消费者的第一责任人,品牌方绝不能隐身于代工厂之后,其承诺的有效性需经严格审视。
代工模式本身非罪,症结在于品牌方与代工厂之间清晰责任边界与共担机制的缺失,双方都难辞其咎。品牌方需切实承担终端责任,深度介入品控;代工厂则必须摒弃“按单生产”的思维,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存之本,投入真金白银筑牢品控防线与风控体系。




- 创业板指涨逾2%,算力硬件方向领涨,券商股异动拉升,两市成交额连续第55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
- 金融支持消费政策发布,有望增加百亿级的消费动力
- 液冷服务器市场高增速千亿规模蓝海,驱动算力基础设施扩容
- 脑机接口产业路线图发布,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应用新场景
- 华为发布UCM推理技术共享架构,助力国产AI推理生态升级
- 山东白羽鸡苗价格一个月暴涨超300%,祖代鸡引种受限或将带动禽产业链景气上行
- 消费级DDR4供应紧张,七月合约价飙涨逾60~85%
- 我国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机构称产业迎关键拐点
- 光引发剂涨价近15%,国产替代进展较快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 半导体板块突然拉升!美光停止开发移动NAND产品,市场关注R2大模型发布时间